供应链尽职调查(SCDD)中的气候披露(CD)是企业评估供应链环境风险与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工具,其核心在于系统量化并公开供应链各环节的气候影响数据。根据国际实践,披露内容需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范围1、2、3)、资源消耗(如能源、水)、废弃物管理,以及气候风险与机遇分析。其中,范围3排放(供应链上下游间接排放)因占企业碳足迹的60%-90%且数据获取复杂,成为披露难点与重点。
国际标准如IFRS S2、TCFD框架以及中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均要求企业披露减排路径与目标,例如通过清洁能源替代、供应商协同优化等措施降低碳强度。此外,情景分析(如1.5℃与3℃温升情景下的供应链韧性评估)和转型风险应对(如政策收紧对成本的影响)也被纳入披露框架,以增强信息的决策参考价值。
近年来,企业通过数字化工具(如IoT监测、区块链存证)和行业联盟合作,逐步提升供应链气候透明度。例如,部分行业通过供应商气候行动计划(SCAP)推动上游披露碳排放数据,而高排放行业如能源、金属矿业则开始试点范围3排放核算。
然而,行业进展不均。高排放行业中部分企业仍仅披露范围1、2排放;金融业虽探索融资排放核算,但数据交互与标准统一仍是瓶颈。此外,新污染物管理等议题的披露率不足30%,显示非碳环境信息的披露仍显滞后。
数据碎片化与标准不统一是当前最大障碍。范围3排放涉及多级供应商,数据采集依赖跨企业协作,而国内外核算标准的差异进一步增加合规成本。对此,部分企业通过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开发供应链碳管理模块逐步解决。
监管强化与绿色贸易壁垒亦推动披露加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和中国“1+N”披露体系的推出,要求企业兼顾国际趋同与本土适配。例如,《气候准则》要求金融企业披露融资排放,同时允许分阶段实施以缓解中小企业压力。
未来气候披露将呈现标准化与链条化趋势。一方面,政策层面将完善行业细则,推动范围3披露从“鼓励”转向“强制”;另一方面,供应链全链条碳管理工具(如产品碳标签、碳账户)的普及,将促进数据溯源与减排闭环。
此外,第三方核查与公众监督机制将强化披露可信度。部分平台通过公开供应商排放数据推动社会共治;而气候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等制度设计,则从内部激励企业落实承诺。随着绿色金融发展,高质量气候披露将成为企业获取融资与市场准入的重要筹码,最终驱动全球供应链迈向净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