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能评估是什么
节能评估是指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对拟建或改造项目的能源利用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进行系统性的科学分析、计算和审查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辨识项目的能源消耗总量、结构及能效水平,评价是否存在技术先进性不足或能源浪费环节,评估项目是否符合强制性能效标准和产业政策。通过量化分析和优化建议,节能评估为企业提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决策基础,并确保项目通过主管部门审查。
节能评估是项目节能工作的起点,其核心在于编制节能报告。Leverage根据节能法规、标准(比如2010年第6号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对投资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评估。在项目节能评估的基础上,由Leverage出具有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或者节能登记表。这份报告需涵盖项目概况、分析评价依据、节能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等内容。
二、开展节能评估的必要性
开展节能评估是政策合规性与经济性的双重需要。
政策层面,依据国家发改委第6号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节能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以及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经济层面,评估能精准识别设备能效短板、能源管理漏洞及工艺优化空间,显著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同时,评估结果可指导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应用,降低碳排放履约成本;对上市企业而言,健全的节能管理体系也是ESG评级与融资的重要支撑。通过评估规避投资风险并建立长效竞争力。
三、 如何开展节能评估
节能评估流程主要包括六个关键环节。
1.首先是初步沟通,评估机构与委托方对接,明确项目性质、规模、产能及节能目标,初步判断评估范围与技术路径,形成合作意向。
2.其次是实地考察,技术团队赴项目现场,核查工艺流程、设备型号、能源消耗台账等基础数据,记录重点能耗环节及现有节能措施,确保数据真实性。
3.接着签订协议,双方明确评估标准、工作周期、服务费用及成果交付要求,以合同形式固化合作细节。
4.随后进入报告编制阶段,根据收集的资料和项目相关的数据,比如项目建设单位概、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立项审批相关文件、项目工程设计说明、用能设备清单、项目涉及的市政基础设施(给排水、电、燃气等)的供应来源情况、项目总平面图、给排水图、暖通图、用地红线图、场地地形地貌地质说明,结合现场考察数据与行业基准,分析项目能效水平,测算节能潜力,提出技术、管理类节能方案,形成评估报告初稿。
5.之后组织项目上会,邀请技术专家、行业代表评审报告,针对数据准确性、措施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见,机构据此完善报告。
6.最后提交报告,向委托方交付经评审通过的正式报告,并协助完成相关备案或审批流程,保障项目合规推进。
一、能源审计是什么
能源审计是企业能耗状况的“全面体检”,通过系统性分析用能设备、工艺流程和管理机制,量化能源使用效率与浪费环节。其核心包括能源流向追踪、设备能效评估、耗能漏洞诊断三大部分。审计采用实地监测与数据分析结合的方式,形成定制化能效优化路线图,为企业节能技改提供精准依据。
Leverage根据《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 17166-2019),能源审计是根据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标准,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调查、测试和分析评价的活动。
二、开展能源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能源审计可以为用能单位带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效益,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提高用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开展能源审计,可以挖掘企业降本空间,识别20%-30%的隐藏节能潜力,降低运营成本;可以满足国家“双碳”目标下强制性能耗限额监管的政策合规需求;结合结果,企业优化生产效能,消除设备空转、匹配不合理等隐性损耗,提升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基,量化相关数据,科学指导可持续工作提高效率;审计结果会成为技改决策的可靠依据,避免盲目投入,确保节能项目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三、 如何开展能源审计
1、前期沟通:开始审计前,能源审计者和用能单位应在充分沟通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用能单位应与审计者共同确定审计目标、范围、边界, 并对其提供的技术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2、制定工作计划:能源审计者和用能单位应明确能源审计目标和范围,形成书面的能源审计工作计划。
3、启动:能源审计者向用能单位介绍能源审计工作计划,重点说明能源审计的目标、范围、边界和方法以及能源审计工作进度安排,并就相关人员及其责任、工作安排、数据来源、程序等内容与用能单位达成一致。
4、收集数据和资料:能源审计者应收集、整理并记录与审计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比如用能单位概况、用能系统、过程、设施和设备清单、当前和历史能源绩效参数等。
5、制定测试方案:如需开展现场数据的测试和收集,能源审计者和用能单位应共同制定书面的测试方案。
6、现场调查和测试:用能单位应指定相关人员陪同能源审计者开展现场调查和测试, 并根据工作计划和测试方案为能源审计者提供相关技术文件和数据。现场测试过程中, 应由能源审计者或用能单位指派相关人员负责安装能源计量和测试设备,用能单位相关人员应按照测试方案的要求配合安装。
7、分析评估:能源审计者应评估用能单位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指出影响审计结果的数据问题;也应评估审计范围内用能单位的能源绩效;应对节能机会进行识别,提出节能措施建议;应基于特定条件对节能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8、编制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应全面、概括的反映能源审计全部工作,相关支撑性资料清楚完善、论点及建议明确且有针对性,便于审查。审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能源审计内容。并就报告内容给予对应的节能措施建议以及结论。
9、总结:能源审计者应向用能单位提交能源审计报告并解释能源审计结果, 双方可组织相关总结讨论, 共同推动所需的后续行动。
一、工业节能诊断是什么
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是由工信部同各省级工信主管部门发起的节能诊断服务行动。它是一种系统性、专业化的评估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识别能耗瓶颈、挖掘节能潜力。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主要耗能设备、能源管理系统等进行详实的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和诊断评估,全面梳理能源流向和利用效率,形成节能诊断分析报告。其核心目的是精准找出能源使用中的问题与浪费环节,并提供量体裁衣的、可操作的节能技术与管理建议方案,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二、开展工业节能诊断的必要性
该行动目的是帮助工业企业节能,让工业企业能效提高。工业节能诊断通过深入挖掘工业企业的节能潜力,提高其能源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这也是我们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国的重要途径。
三、 如何开展工业节能诊断
节能诊断方法,通常包括标准对照法、类比分析法、专家判断法等。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使用一种或多种的方法进行诊断。
Leverage通过能量平衡原理,将企业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分为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和回收利用五个环节。通过对企业用能系统细化分解,逐一调研测试,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各环节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挖掘企业节能潜力。
并通过对生产过程八个方面,即能源、技术工艺、设备、管理、过程控制、员工、产品及废弃能逐一排查分析,查找各个方面存在的节能潜力,并提出改进措施。
工业节能诊断的流程如下:
前期准备:明确诊断任务,组件诊断团队,确定政策法规标准等诊断依据,详细收集企业历史能耗数据、工艺流程、设备参数等信息,制定针对性诊断计划。
现场诊断:现场会议沟通,现场走访并实地测试关键设备运行效率,核查能源计量准确性,观察工艺流程的能耗合理性,与企业管理者及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多角度确认企业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主要针对能源利用状况、能源管理现状和能源效率进行诊断。
报告编制:综合比对测试数据、核算能效指标,应用标准(比如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等)与标杆分析,识别能源损失环节、低效设备和可优化的管理策略。基于诊断结果,提出具体、可行、经济性良好的节能技改建议与管理优化措施,量化潜在节能量与效益。基于以上,形成一份完整的节能诊断报告,
服务延伸:部分服务商可跟进后续方案实施、效果验证及持续能效提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