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责任投资(PRI)评估与尽职调查是金融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具,其核心在于将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因素纳入投资全流程,以降低风险并创造长期价值。
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要求签署方通过年度报告披露ESG整合进展,其评估体系近年持续强化:
高层领导声明(SLS)
要求CEO或高管签署公开承诺,明确责任投资的战略地位及未来两年行动计划,奠定自上而下的问责基础。
组织概况(OO)
梳理机构类型(资产所有者/管理者)、资产类别分布(股票、债券等)及ESG管理覆盖范围,用于触发后续模块的评估指标。
政策、治理与战略(PGS)
评估ESG如何嵌入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及薪酬体系,需披露气候情景分析等具体工具的应用。
模块化评估与星级评分
采用“核心指标”(强制)与“附加指标”(自愿)结合,按权重计算得分并生成1-5星评级,推动机构对标行业最佳实践。
1、投前尽调步骤
风险初筛
通过行业报告、合规文件(环评、排污许可)识别目标企业ESG高风险点(如高污染行业的环境负债)。
深度评估
现场考察+管理层访谈,分析ESG管理缺口(如供应链劳工风险),量化潜在财务影响(如罚款、 remediation成本)。
估值调整
将ESG风险纳入财务模型(如调低现金流预测、增加风险溢价),影响最终交易决策。
2、投后管理工具
积极所有权(Active Ownership)
通过股东提案、董事会对话推动被投企业改进ESG实践(如要求设定科学碳目标)。
协作参与(Collaborative Engagement)
加入“气候行动100+”等倡议,联合施压企业提升气候治理(如嘉实基金联合推动光伏企业RE100承诺)。
2024年生效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要求企业对价值链ESG风险担责:
适用对象:
分阶段覆盖在欧营收超4.5亿欧元的企业(含非欧盟公司),2027年起大型企业首当其冲。
核心义务:
识别并预防供应链中的人权与环境损害(如强迫劳动、污染)
制定1.5°C气候转型计划,每5年更新减排目标。
惩罚措施:
罚款可达全球营业额5%,并承担民事责任。
1、能力建设
■ 引入ESG尽调第三方服务(如毕马威合规审查、SGS供应链验证),弥补非上市公司数据缺口。
■ 开发本土化ESG评级工具(如嘉实基金A股ESG数据库),适配区域风险特征。
2、流程嵌入
■ 投委会增设ESG小组委员会,确保尽调结果直通投资决策。
■ 将ESG条款写入投资协议(如要求被投企业年度ESG披露)。
3披露升级
■ 采用《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ESRS),量化环境效益(如碳减排、节水数据)。
■ 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供应链数据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