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层面碳中和是指企业、机构等组织通过测量自身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全部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如自有车辆燃油燃烧、锅炉排放)、间接排放(如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以及其他间接排放(如差旅、废弃物处理等),并通过实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对于无法削减的剩余排放量,借助购买碳信用等方式进行抵消,最终实现碳排放的 “净零”。
从政策角度看,全球各国不断出台碳减排政策与法规,如中国提出 “双碳” 目标,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组织层面碳中和是响应政策要求、避免合规风险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竞争方面,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将组织的碳中和表现作为选择合作或消费的重要依据,实现碳中和能提升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源与机会。同时,开展组织层面碳中和有助于组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这也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能增强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与认可。
首先,建立碳管理体系,明确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制定碳中和目标与实施计划。其次,进行全面的碳排放核算,依据相关标准(如 GHG Protocol 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ISO 14064-1)确定核算边界和范围,收集各排放源的数据,确保核算结果准确可靠。然后,制定并实施减排策略,针对高碳排放环节采取节能改造、使用清洁能源、优化流程等措施,设定具体的减排指标和时间表,定期评估减排效果。对于经过减排后仍存在的剩余排放量,选择符合标准的碳信用项目进行抵消,如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项目等,确保碳信用的真实性和额外性。最后,编制碳中和报告,披露碳排放核算、减排措施、碳抵消等信息,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验证,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接受社会监督。